注重孩子韧性的培养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注重孩子韧性的培养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培养一个中学生的韧性和自制力,家长该怎么引导?要注意什么?
培养一个中学生的韧性和自制力,家长的引导方法:家长应当塑造孩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换句话说,家长要塑造孩子的自制力。自制力是一种较好的质量,可以让孩子了解怎么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很好地解决学习培训、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有不错自制力的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叫不应该做的。
不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哪怕是有规律性地准时作息时间。孩子很有可能一时还难以保证,大家也别着急,婉转地提示孩子,千万不能高声训斥孩子。孩子的自制力是和孩子的自觉性和保持的延展性相关联的。家长要启迪、塑造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性,锻练孩子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单独完成作业,摆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培养积极去做的习惯性以后,便会产生稳定的信念。在孩子造成抵触情绪时,爸爸妈妈要激励孩子“试一试”“换一种方式看看能不可以可行”,激励孩子坚持到底。
要注意的问题:一定要更改学习环境,也要让孩子学好调整自身心态的能力。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量力而为,不必去给孩子制订过高的规定,那样会使孩子造成不爱学习的心理状态,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也要留意不要去分散化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也要让孩子立即的提出问题,那样才能够更快的解决困难。
要想正确引导孩子独立学习方法是特别多的是在日常日常生活家长应当给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也应当抛开手机去学习培训,那样孩子受到了爸爸妈妈的危害,都是会喜欢上学习培训的。目前许多的家长针对自身的孩子拥有尤其高的规定,不过早已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畴,当孩子拥有发展的情况下,家长应当挑选立即的去赞美孩子,那样才有助于塑造孩子的信心,可是假如孩子在达到要求以后,家长不仅没有选择去赞美孩子,还挑选更高的需要,那样孩子在学习的过程时会疲于奔命,时间久了便会发生心灰意冷的状况。
二、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韧性?
身为父母,你们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在孩子早年以及之后的时间里,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和经历不安。但无论你多么专业、如何谨慎,你都不能确保孩子在孩童时期免于经历所有的不幸。当他离开家门步入社会时,如他开始上托儿所、去小伙伴的家里玩耍、与保姆在一起时,他将会面对压力和经受挫折,而这些仅仅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可能也会经历父母离异、家庭成员生病或者死亡,这些都会对他产生很大影响。 对此你应该怎么办呢?你能够使你的孩子免于遭受每次不幸吗?比如,被人取笑或欺负或孤立。而且,即使你可以保护他,你应该一直这样保护他吗? 大部分儿科医生认为,“保护孩子并使其免于经历人生道路上的负面经历”并不是一个好的想法。因此,在你的家庭所能提供的安全环境下,你需要培养孩子的韧性,这有助于他在经历一些人生中的挫折和失望时,从中恢复过来。 从定义上来看,韧性是指遭遇挫折后复原的能力。韧性与脆弱性相对,或者说与暂时或永久地被同样的挫折所伤害相对。研究人员投入相当多的精力研究家庭环境对孩子情感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孩子在2~3岁的时候,其遭受逆境的韧性或脆弱性就已经在生活中形成了。研究者把在不幸的家庭中成长的经历称为“儿童期不良经历(ACEs)”。儿童期不良经历包括虐待(情感上的、身体上的或者**待)、冷落(情感上的或者身体上的)、若干种不同的“家庭功能紊乱”(家庭暴力、犯罪行为、父母滥用药物或者罹患精神疾病,或者冷落子女)。一项由超过17000名保健组织成员所完成的研究发现,这些儿童早期创伤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事实上,“儿童期不良经历”研究表明,随着孩子步入青春期乃至成人阶段,这些生活经历是他们罹患疾病甚至死亡的主导性原因。这些经历会严重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他们更易抑郁、滥用药物、**、意外怀孕和试图自杀,而且更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见“虐待和忽视儿童 ”)。 每个孩子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处理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并且都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加强他的韧性。一个有韧性的孩子,确信自己将会得到所需要的帮助以渡过有压力的境况。他知道其他人会保护和支持他,并且他自己也有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遭受的压力在社会和情感的意义上是缓和、短暂或者不经常出现的,那么身体所做出的反应是自救性的。然而,如果压力是持续性的且反复出现,身体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有害的,它将改变大脑工作的模式,甚至改变个体的基因表达方式。 一些孩子需要更多的支持来面对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压力。为了培养并加强孩子的韧性,你需要从他出生就开始对其培养,并且在他的整个童年时期持续进行。他需要确信父母和生命中的其他成年人无条件地相信他和爱他。你要在家里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告诉他你是多么以他为骄傲,特别是当他尽力做事情或者很好地处理了令人沮丧的事情时。同时,你要意识到外面的环境可能会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你的存在和引导在他对抗最严重的挑战时可起到缓冲作用。记住,每一个挑战都是一次教育机会,可以教孩子一些在下一次挑战中可能用到的技巧。即使当一件无法控制的事件发生时,比如家庭成员生病,也要试着尽量保持孩子的生活可预期,并且让他感觉安全和被保护。 有许多方式可以培养和保持孩子的韧性。美国儿科学会的医学博士肯尼思·R. 金斯伯格认为韧性的组成有7个重要的因素。尽管这些因素适用的对象是稍大一点的儿童而非新生儿,但请记住它们,因为这些技巧需要长期坚持培养。 能力 。鼓励孩子留意自己的长处,指出他过去如何成功地处理了生活中的困难,告诉他今后可以继续这样做。如果你想保护孩子免受某种压力,不要说出“没有大人的帮助你无法做到”这类的话。同时,不要逼迫他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当你用诸如“我知道你下次表现会更好”的言语加以强调时,孩子将会渐渐培养起处理问题的能力。 信心 。赞扬孩子的长处,增强他的信心。当孩子做了好的事情,你要表扬他。当孩子在家中或者学校里取得了成绩,一定要表扬他。注重个人努力,这将帮助你的宝宝培养控制感(“如果我努力,我就能完成它”),这比“我不擅长这个”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联系 。为了给孩子安全感,应该加强孩子与家庭成员以及社区人员之间的联系。这一点对于新生儿和低龄儿童很重要,因为这种联系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压力时避免做出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反应。你的家中应该是一个能够确保宝宝身心安全的地方。精心安排的家庭时光,可以在家人之间建立起健康的关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孩子都可以依赖这种关系。你需要建立一些家庭仪式,比如一起用餐、睡前读故事、培养家庭共同爱好等。优先考虑安排亲身参与的“面对面时间”,将“屏幕时间”(例如,看电视、录像带和电影)限制在每天两个小时以内(另外参见“媒体使用的指南 ”部分)。 品质 。在孩子小的时候,告诉他一些价值观和道德观,会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关爱他人。你要时刻提醒孩子,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当孩子善意公平地处理一些情况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你是多么的高兴,并告诉他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你和你的伴侣应该同样地行事以树立榜样,毕竟行动胜于言语。 奉献 。告诉孩子,世界是美好的,因为他身处这个世界中。他可以在别人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你自己需要有同情心且对人慷慨,这样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你要首先教会孩子在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中懂得奉献,然后选择机会让孩子帮助社区中的其他人(比如跟你一起给无家可归的人送食物或者给不幸的孩子送生日礼物)。当孩子意识到他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还可以改变别人的生活时,他会更加有信心从不良经历中恢复过来。 应对 。给孩子提供应对压力的工具,你自己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交流是应对压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你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让他感到安全并可以畅所欲言地讨论他心中、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他将会向你表达他的心情、倾诉他的担忧,特别是在他难受的时候。另一个关键的工具是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爱好,以及他真心喜欢的活动、兴趣和运动项目。这些有益的消遣有助于他在面对压力时避免做出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反应。如果他应对困难的“工具箱”里放满了有益的消遣活动,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就不容易求助于有害的消遣活动(屏幕时间、暴饮暴食、吸烟、**)。 控制 。告诉孩子他所做出的决定以及他所采取的行动将会影响他今后的人生。提醒他,他有能力从不良经历中恢复过来。 美国儿科学会强烈建议,应该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且由慈爱的成人看护。不过,如果你感到压力过重,无论是工作还是资金或者物质方面的压力,这些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这时应该让医生为你推荐一个治疗方案,因为家庭压力和改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你要及时注意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家庭暴力、父母抑郁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孩子韧性的培养。如果你感到抑郁和孤独,孩子可能也有反应,比如变得更加退缩、固执或好斗,很难适应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生活。 心理学家兼教育学家Martin·E.P. Seligman的研究表明,乐观精神是可以学会的。你的宝宝可以学会让自己的人生观朝着积极和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在Seligman的着作The Optimistic Child 一书中,他介绍了可以教稍大一点的儿童驱散负面想法和抑郁的技巧,那就是给他们诸如“我知道你下次的表现会更好”的指导。 看完记得关注转发收藏哦,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精致育儿内容的动力哦!!
三、提升孩子心理韧性,家长可以这样做
在父母谈到孩子的很多问题中,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一点儿打击都受不了。”当然,这句话本身可能就是误解和偏见,很可能说明我们不理解孩子,甚至与孩子的关系疏离。
即使孩子真的有一些看起来“脆弱”的表现,我想通常也是后天环境和沟通互动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提升心理韧性。
我们首先要探讨心理韧性是什么。心理韧性从概念层面很容易定义,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理解的心理韧性可能都不太相同。
父母希望的心理强大,有可能不是孩子想要或不适合孩子的强大。有时父母在教育和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会因此陷入一些适得其反的误区。我们尝试换个角度,谈一谈心理韧性不是什么,然后基于此,我们再进一步反思,心理韧性可能是什么。
1.刚性与柔性
心理韧性不仅指“刚性”,也指“柔性”。有的家长为了让 孩子心理强大,特别强调和要求孩子坚强、勇敢、刚毅等,尤其对于男孩,有时会把那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作标准,不允许孩子在遇到困难或糟糕情绪时哭泣。我们可以想象,这有可能是对孩子情绪的伤害。
实际上,一个人面对困境和危机,不仅需要坚强、勇敢、刚毅,更需要承受、坚持、灵活应变和复原的能力。
举个例子,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所以日本在抗震建筑的设计上有很多创新和成就。稍加了解会发现,抗震建筑设计重点不是一味加强建筑材料的刚性,而是更加注重柔性设计来分摊或转移地震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尽量保证建筑的完好无损。人的心理韧性,也可类比于此。
2.独立与互助
心理强大不是让孩子成为“孤胆英雄”,而是要助其建立良好的 情感 联结。现在,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专注和独立,这很重要。
但是,除此之外,鼓励和帮助孩子与他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同样重要。只有在亲密、安全的 情感 联结中,孩子才能真正激发内在的活力与动力。
孩子就像一棵树而不是一根钢筋,树需要发达的根系与土壤联结,既可吸收养分,也可保证坚固,做到强大。
3.挫折与支持
挫折能够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但挫折教育不能是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有的父母为了帮助孩子变得心理强大,安排了很多挑战,制造了不少麻烦去考验孩子。这是需要小心对待的。
好的挫折教育应该是当孩子面临挫折时,家长用心陪伴孩子,共同面对困难,为孩子提供现实的和心理的支持,帮助孩子建构挫折对于生活的正向意义,塑造孩子的积极心态。
4.指导与启发
父母的经验非常宝贵,却也有可能导致束缚和叛逆。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并且希望帮助孩子的,所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忍不住教导孩子,恨不得把生活经验全部“拷贝”给孩子,希望孩子少走一些弯路。
可惜,孩子有时不太领情,他们常说“你又不是我,你不懂我,时代不同了,我不想按你说的做”……因此,家长的经验对孩子而言,只能是个参考,而不是标准,对孩子有效的往往不是教导要求,而是引导启发。
要想孩子心理强大,家长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帮助孩子扩展见识、增加选择性,通过提问启发孩子拓展智慧和勇气,从而提高心理韧性。
刚才我们探讨心理韧性不是什么以及可能是什么,实际上也 就谈到了培养“心理强大”的孩子的“为”与“不为”。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1.教练状态
培养“心理强大”的孩子,良好的亲子互动是基础。良好的 亲子互动来源于家长与孩子之间愉快高效的合作。
教练”的隐喻是指陪伴一位重要的客户,从他目前所在的地方,去往他想去的地方。这个隐喻和我们培养孩子的过程有着同样的道理。所以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学会保持教练状态,参与亲子互动,可以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以下的教练问句可以参考:
你理解的“心理强大”是什么样子呢?
你希望自己做到哪些方面?
如果你做到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身边同学、朋友有什么表现让你觉得他们“心理强大”?
我看到你……这次你是怎么做到的?
2.由心及理
要鼓励孩子达到某个目标,首先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安全的 情感 支持。要跟孩子讲“理”,首先要照顾好孩子的“心”。
因此,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必须坚强、勇敢。人比事更重要,当我们及时关注、回应孩子的情绪、想法和愿望时,就能跟孩子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关系,再引导孩子做出行为改变和成长选择,往往就容易得多。
大家可以做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有一天他跟同学发生冲突,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哭哭啼啼跟你诉说。请问你接下来的第一反应通常会是什么?
A.宝贝,乖,别哭了,事情过去了,同学肯定不是故意的,妈妈带你买好吃的好不好/爸爸带你买玩具好不好?
B.宝贝,谁欺负你了,你有没有还手,要学会自我保护。
C.宝贝,你和同学发生矛盾,现在很不开心、很委屈是不是?
D.宝贝,学校怎么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就联系老师,看怎么处理。
我知道,也许前前后后这几个反应你都会有,但是作为第一反应来说,C是比较精准的回应。去关注、回应、澄清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受到关心、理解和支持,再做其他的反应,才会比较奏效,才能帮助孩子聚焦行动,而不是被情绪笼罩,显得软弱。
以下的教练问句可以参考:
遇到这件事情,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哪些?
在这件事情中,你在意的部分是什么?
这段经历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你做到的哪些部分,让你觉得的是“心理强大”的表现?
如果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做的一点点不同是什么?
3.知行合一
这里说的知行合一,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需要百分百做到;家长可以做到的,可以要求孩子尽 量做到(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
第二,除了帮助孩子反思、理解、知道,还要鼓励、关注、强化孩子每一小步的积极行动,帮 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否则“心理强大”只是一个枯萎的概念和幻想。
以下的教练问句可以参考:
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要求是……你希望自己做到哪些呢?
我看到你有很多思考,接下来你会开始做的一小步是 什么?
如果用1~10分来评价心理韧性的强度,你会给自己打几 分?打分的理由是什么?
你理想的状态是几分?如果实现了,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在你现有的评分基础上前进1分,你认为需要做什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以用来形容孩子的“心理强大”。但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 ?怎样才能做到厚德载物?
经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和个案经验,我发现,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两件最有价值的事情:一是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孩子方能不惧不忧,自强不息;
二是帮助孩子不断地增长见识,博闻广识,方能像大地一样沉稳有力,厚德载物。当然,最重要的不是家长帮助孩子做什么,而是家长如何看待孩子以及孩子的成长过程。
培养“心理强大”的孩子,听起来好像是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很多,或者帮助孩子训练很多,但是我们要看到,如果参天大树代表强大,那么孩子就是一颗种子或者树苗,这颗种子或者树苗本身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切内在资源,外界需要提供的仅仅是土壤、阳光、雨露等支持性成长环 。
因此,我坚信,良知存在于孩子本心,心理韧性是孩子内在的心理功能。家长要做的,是始终温暖、坚定地支持孩子更好地 “成为自己”,保持觉察并帮助孩子减少和排除“成为自己”的障碍和羁绊,你的孩子就可能变得“心理强大”。
1.孩子早上答应今天完成五项任务,到晚上孩子说只完成了一项,此时你的心理活动可能是什么?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2.当孩子成绩中等,却总是很自信时,你特别想对他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3.当孩子越来越多地回“怼”你们时,你会生气吗?孩子的话会给你们带来什么反思和启示?
-END-
选自:《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指导 家庭心理支持》
培养优秀老师 塑造智慧父母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韧性
孩子成长过程,肯定状况百出;但父母如何学着眼睁睁看着孩子处理压力的痛苦,允许他们与自己的不完美所带来的不安同在,在他们被迫在两个同样渴望或同样讨厌的选择中做决定时,要耐下性子不去干涉?
要帮助孩子回归他们天生的流动能力,其中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或其他盯着各种萤幕的时间。我的意思不是电视或电脑对孩子不好,只是在质疑它们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允许孩子在休闲时间享受看卡通、节目或玩电玩(特别是周末时),不同于它们成为让你分心或安抚自己或用来逃避跟自己独处的工具,这两者的差异有如天壤之别。如果萤幕只是用来安抚焦躁不安或无聊的情绪,孩子学会的就是依赖外来帮助来平息自己的焦虑。
电视与电脑的用途,通常不只是做为孩子无聊与烦躁时救急的OK绷,一不小心还会成了亲子关系的替代品。于是, 它们夺走的将会是孩子学习如何跟自己情绪安坐、引导自己感受流动的机会。 当孩子被淹没在电视节目或电玩的喧哗声声里,他们的感受会变得越来越迟钝,电视与电脑很快会让孩子入迷而想要整天都窝在萤幕前。在麻木无感的状态下,孩子的感受会很奇怪地借由萤幕的存在获得安抚。
另一个我们可以采取的步骤是 以经验来代替购买 。与其买什么东西给我们的孩子,不如带他们走一趟动物园;与其买电玩给孩子,不过陪他们骑一趟脚踏车。与其在他们十八岁生日买一部跑车送他们,不若买张机票送他们来一趟第三世界国家的体验之旅,在那些地方的多数孩子,必须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买车是奢侈的梦想。
我们的孩子最需要我们帮他做的,是给予他们真正的关心 ,而不是给他们金钱。我们的关心是一份无价的礼物,比任何金钱能买到的东西都更宝贵。 如果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重视亲子关系,更甚于我们用钱买到的东西,那么我们已经为他们建造起一座舞台,让他们日后能依靠自己的内在人格而不是外在物质。 如果我们尚未侵蚀掉孩子天生的直觉,他永远都会在关系与物质之间选择前者。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注重孩子韧性的培养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注重孩子韧性的培养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xmry.cn/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