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陕北民谣对孩子的影响_陕北民谣对孩子的影响大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陕西,陕北音乐特点
- 2、陕北民歌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史
- 3、我国西北地区民歌的特点
- 4、民谣之美
一、陕西,陕北音乐特点
豪放、粗犷、语言朴素、但感情细腻。而且往往一首歌曲就是一个故事。
二、陕北民歌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史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民歌流传于榆林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调,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陕北歌舞已经盛行,民歌必然随之滥觞。 民歌是最简便的艺术形式,它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并留传至今。如《脚夫调》的曲调只有三个音,是较为原始的反映陕北人民劳动生活的信天游山歌。再如《调兵曲》反映了清代顺治五六年间,满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的史实。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 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此时陕北民歌主要反映“闹红”,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内容,形成革命历史民歌。1942年兴起的大生产运动和新秧歌运动,对陕北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大生产运动中,佳县、绥德、米脂、清涧等革命老区人民,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地较多的延安地区,开梢林、垦荒地,其中许多人以后就定居延安各地。移民们将许多民歌和民间艺术带到延安。如《东方红》原名《移民歌》,歌中唱到“佳县移民走延安,一定要开老南山,不过几年再来看,尽是一片米粮川”。再如横山说书艺人韩起祥到延安后,说新书、唱工农,受到毛主席赞扬。陕北民歌经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采集和改编,出现了《东方红》、《翻身道情》、《绣金匾》、《拥军秧歌》等一批响誉全国的陕北民歌。有人说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这是指《东方红》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敬爱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有人说陕北民歌“唱出了一个新天地”,这是指《翻身道情》以鲜明的特色,将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感染力演绎到了极致,“大家团结闹翻身”成了引领当时时代的共识,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一时期除了革命民歌,又有了《三十里铺》、《赶牲灵》、《黄河船夫曲》、《跑旱船》、《五哥放羊》等许多精曲陕北民歌相继问世。1952年中央歌舞团在绥德县数千名歌手中精选了三十多人,组建了陕北民歌合唱队,使陕北民歌有了国家级演唱团体,让陕北民歌不仅唱响了中国大江南北,而且享誉国际舞台,这在我国民歌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至文革前,榆林各地民歌演唱活动非常活跃,以至许多村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歌村”,以绥德为中心,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他们有的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有的被音乐院校聘请任教,有的以后成为专家、教授。陕北民歌的曲目,有的被改编为民歌管弦乐曲,有的被改编为电影音乐,有的成为音乐院校的教材。总之,1935年以后至1965年是陕北民歌的红盛期。 文革期间,陕北民歌被禁唱,只有《东方红》如同第二国歌被中央广播电台每天播放。1975年以后,陕北民歌逐渐恢复演唱,1979年榆林民间艺术团赴省、赴京演出,受到广泛赞誉,并被摄入电影艺术片《泥土芳香》中,1982年文化部专调榆林民间艺术汇报演出团赴京进行示范表演,对遏制当时国内艺术界崇洋媚外思潮,起到重要作用,并推出了王向荣、郭云琴等一批民歌演唱家和优秀民歌手。1985年地区正式成立民间艺术团,并连年出国演出,陕北民歌再度唱响国际舞台。从80年代始至90年代初,完成了陕北民歌集成工作,共收集各类民歌八千多首。改革开放以后,各种陕北民歌演唱会和赛事,在榆林频频举行,不断涌现出陕北民歌演唱优秀人才,并在全省、全国大赛中频频获奖,特别是2006年陕西省陕北民歌大赛中评选出的“十佳歌手”均属我市籍选手,这在建国以来的民歌赛事中,尚属首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陕北民歌的源头、主流在我市,榆林民歌是陕北民歌的代表。
三、我国西北地区民歌的特点
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西北地区民歌分布十分广泛,包括晋北高原的“山曲”,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和内蒙古的“爬山调”。而高原山区的地形,使山歌成为这里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并形成了音调悠长、高亢的特点。由于这里的气候和土地条件较差,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只能用高亢的“山歌”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很少用劳动号子、小调。因此,西北民歌的体裁是以山歌为主,其次是劳动号子和小调。如谱例1《脚夫调》。
扩展资料:
西北汉族民歌的曲调常常以主音以及上方四度音和下方四度音为骨干。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双四度音调框架”或“双四度音调结构”。在西北汉族民歌中,这种由双四度音构成的音调很常见,经常在歌曲的一开始就出现,并且形成较大的篇幅,甚至贯穿全曲。例如陕北的信天游《脚夫调》,全曲除倒数第二小节的第二拍以外,全部由徵、宫、商三个音组成,并四次构成双四度音调。
四、民谣之美
民谣之词是一种文学上的建筑美、结构美,倘若你读一遍,会感觉像诗一般使人安静沉着,这是对美的一种选择;民谣之曲是一种音乐上的艺术美,倘若你单听伴奏,闭上眼睛细细聆听,会惊奇的发现这是纯粹的音乐,这样小众的艺术竟足以让人沉浸,好像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民谣背后的故事大多都是凄美的,你能将它独立来看的话,亦能被代入其中,好像一个知己在和你诉说着他的苦衷,让你心生怜悯,只因你能从中看到自己迷失的样子,只因故事来源于生活,不浮夸,却感人。
你会努力在民谣的海洋里找寻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哪怕是支离破碎的简言短句,而这都是我们主观能动性认识到的一种美,并非肉眼所能看到的那种丑陋或漂亮,这便是民谣的魅力了。
民谣里时常聚集着一群孤独的人,他们诉说着自己的悲剧人生,倾吐着自己遇到的不快,相互交换悲伤,明白了生活也看清了世界,找一种极可能舒畅的生活方式又笑对生活。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这就是民谣给我的感受。民谣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或许它已经改变了我,而我自己都还未有意识,它的艺术性是我现阶段还不能领略的。可在我看来,它依然能算得上是一种不错的艺术,只要是艺术,它就有激发一切更敏感的醉意记忆的效果, 民谣带给我的艺术性就是能够让我接受和超越人生的悲剧性。
我明白,于茫茫宇宙中,我不过是一粒尘埃,于万千世界中,我不过是一个充数之人,我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但这并不干扰我去享受民谣。
提及美学,有人往往会产生距离感,把美学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束之高阁的晦涩理论。谈到民谣,有人往往会感觉到土气、穷苦,认为民谣是登不得高雅之堂的无病呻吟。然并非如此,美学始终贯穿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皆有渗透,穿着搭配是否好看,着装是否舒适;讲求食之有味,食之舒心;住的选择,装修风格;出行方式,终点选取都有美学的存在,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民谣亦是如此,民谣之美并非有多深沉,本是艺术,又何谈土气高雅之分?我只知道它影响着我的生活方式,使我不得不在空闲之余戴上耳机,想象着诗和远方,除此之外,它还教会了我—— 纵然生活充满了悲剧,也应该嘴角上扬地去面对, 这些都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民谣之美远不止于此,它对我的影响也远不止于此,我的追求,我的未来,我的思想都有它的身影。这是它内在力量对我的催化作用,我将深切的感激并享用着,直到终点。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北民谣对孩子的影响_陕北民谣对孩子的影响大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陕北民谣对孩子的影响_陕北民谣对孩子的影响大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xmry.cn/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