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可以和家长走动频道吗孩子上初中还要用打疫苗的本子吗

幼儿园孩子和医生本子h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幼儿园孩子和医生本子h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幼儿园孩子和医生本子h

一、孩子上初中还要用打疫苗的本子吗

孩子上初中还用打疫苗的本子。

预防接种证记录着儿童的许多信息,根据儿童基本情况可以推断以后需要接种的疫苗、如何同儿童家长联系等;据接种日期可以推断疫苗接种是否合格和及时;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可以确定该儿童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据疫苗禁忌症发生情况可以判断该儿童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发生异常反应时可以根据疫苗批号追查疫苗是否存在问题;据医生签字可以查到该接种的责任人、预约日期可以提示及时进行接种;疫苗知识和接种反映知识可以增进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的了解;上托儿所、上幼儿园、上学、出国需要查询预防接种证。

注意事项

打过防疫针后不要按揉注射部位,也不要立即离开现场,应留下30分钟观察有无反应发生,要让孩子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回家后对孩子要注意观察,有时少数孩子会出现注射部位轻微反应,全身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不需特殊处理,大多在1至2天内就会好的,极个别高热或反应过重者,应立即请医生诊治,给予对症治疗。通常吃脊髓灰质炎糖丸后40分钟内不要吃热东西。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免疫预防接种证

百度百科-儿童预防接种证

二、幼儿园老师可以和家长走动频道吗

教师能否与部分家长外出活动——一则与家长距离关系案例引发的讨论-幼教论文教师能否与部分家长外出活动——一则与家长距离关系案例引发的讨论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吴邵萍 H老师得了急性肾炎在家休息了几个月,暑假前一周,她向园领导表示希望来上班。园领导询问了她身体恢复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同时看了她最新的身体检查报告,发现她有好几项指标仍不正常。考虑到临近期末幼儿园工作量大,而H老师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不能受累,所以园长希望她连着暑假休息,将身体调养好。同时告诉她,市里文件有规定:长期病假后,若要恢复上班需要出示医生证明,若上班一段时间后再请病假,那么前后的病假时间是要加起来连续计算的。园领导建议她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有关病假规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最后H老师决定继续休病假。 可是,就在当个周日晚上,与H老师同班的教师向园领导汇报说,有家长将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和QQ里,H老师带着部分家长、孩子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去公园玩了。而没有去的家长都来询问班级里的老师:这个活动是谁组织的?为什么不通知他们?搞得同班的教师很被动。 听了同班教师的汇报后,我们考虑到H老师正在休病假,所以没有直接去找她。但是我们认为有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此事的是与非,明确教师的思考力和行为力应该符合教师自身形象、幼儿园形象的道理。为此,我们围绕此事件组织教师展开了讨论:这件事的是非标准是什么?它的影响是什么?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有教师认为,如果活动不是H老师发起的,而是家长发起的,H老师只是被邀参加,那应该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意识到持这种想法的教师不在少数,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将此事件剖析透彻。于是,我们将问题具体化,组织大家充分讨论,集中梳理,形成共识。 讨论7:教师能不能参加部分家长发起的活动?为什么?应当怎样做? 1.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等距离关系 教师一般不宜参加部分家长组织的亲子活动。作为教师,应时时事事体现出对于班级中所有孩子的平等性,牢固树立与家长的关系是“等距离”的意识,只有让家长感受到教师与所有家长的关系都是同等的,他们才能感受到教师是平等对待每个孩子的。 日常活动中家长非常关注教师和所有家长的交流是不是相等,如果教师只参加了部分家长发起的活动,那么另一部分家长就会认为教师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有亲疏之分的,觉得自己被忽视和排斥了。所以,他们会问:是谁组织的?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教师为什么和这部分家长去?他们还会猜测:是教师不喜欢我们的孩子吗?是我们的孩子表现不好吗?是我们无权无势吗……从而造成家园关系不和谐,导致他们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不信任感和负面的认识。而参加了活动的那部分家长也会认为:老师与我们关系好,老师喜欢我们的孩子……而更为重要的是,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可能也会有像家长那样的想法,没参加活动的孩子会有失落感,而参加活动的孩子会产生优越感。总之,无论孩子和家长都会认为教师不公平,从而认为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进而质疑甚至否定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 2教师应该尊重全体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如果是家长发起的活动,教师应该和家长达成共识:(1)明确活动的目的。如果是和班级教育活动无关的活动,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家长自己不宜参加。(2)如果活动是从教育孩子的目的出发的,教师应该掌握两个原则:第一,告知全体家长,以尊重所有家长对班级一切教育活动的知情权。第二,尊重家长的选择权,让家长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在全体家长知情并作出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如果仍只有部分家长参加,那教师是可以和部分家长外出活动的。 3教师不宜参加无关教育的家长聚会 原则上,只要孩子在园,他们和教师是师生关系,教师就不宜参加家长组织的各种各样无关教育的聚会。在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后,教师与孩子已经不是在园的那种师生关系了,此时教师和家长可能已经是朋友关系了,教师参加部分学生或家长组织的活动也是可以的。 讨论2:在日常工作中哪些行为有可能造成家长的不公平感?应怎样避免? 围绕此问题,教师们谈到:家长想到的大多是自己的孩子,期望教师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注。正因如此,教师与家长保持等距离关系尤其重要,这正是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体现。教师要时刻想到全体孩子,不仅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要让每位孩子感受到公平,而且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注意等距离地与每位家长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环节: 1.接送环节中与家长交流的公平性 有教师谈到,在每天的接送环节,家长不仅在观察教师如何对待工作,更在观察教师与每位家长的关系,由此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判断和评价。一位教师谈到:在她同学的幼儿园中,曾经有家长反映某班教师和几位当领导的家长的关系密切,每次他们来接送孩子时都一一汇报孩子在园情况,而对于其他家长则不爱搭理。所以,大家认为:在接送孩子环节,教师要关照到每位家长,尽力避免经常性地与一位或几位家长长时间地交流,以免造成其他家长的误会。 2.选举班级家委会成员的公平性和工作职责的公开性 教师常常要与班级家委会成员商量班级工作,但这样无意中可能会造成其他家长的心理不平衡。所以,首先教师要在选举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时做到公平、公开,要动员家长自愿报名,最终由全体家长选举决定。其次教师要将家委会成员名单和照片进行公示,还要让所有家长清楚家委会成员所要承担的工作,理解家委会成员与教师的频繁交流都是为了班级的所有家长和儿童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孩子。同时,教师要定期更换家委会成员,让所有家长都有机会承担此项工作,这也是公平地等距离地对待所有家长的体现。 3.个别幼儿教育的特殊性 等距离一般是指教师要注意关照到所有家长的心理需要和儿童追求公平的需要,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等距离。它与关照特殊儿童的需要、特殊家庭的需要并不矛盾。对于单亲家庭、残障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等弱势家庭中的孩子,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只要教师对于这些家庭及孩子的关注是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坚守,相信绝大多数家长是会理解和支持的。 讨论3:病假期间能不能参加家长组织的活动,能不能带自己的孩子参加? 大家认为,教师在休病假期间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家长组织的活动不妥当,还达成以下共识: 1.有损自身形象 若教师在病假期间出去活动,家长会认为你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至少会认为你不懂事、不成熟,既然能出去活动就能来上班。另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工作的关系,组织班级活动也是工作内容,教师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活动,不仅有将教育活动变成自己的家庭游玩活动的嫌疑,同时也影响教师全心全意组织班级活动和指导班级中的幼儿,家长会质疑教师的专业性和职业道德。所以教师在组织任何班级活动时都不应该带着自己的孩子,休病假期间更不能带着自己的孩子与家长出去活动。 2.不利于同事间的团结 幼儿园的工作性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少有机动人员。每个教师都不希望班级其他教师请假,所以请假的教师应该体谅同班组教师,尽量减少因为个人请假给同事带来的麻烦,更不应该在同班组成员不知道的情况下与部分家长一道外出活动,造成未参加活动的家长对班级教师和幼儿园产生不满情绪,同时也可能会让部分家长误以为这个教师无视同班组教师的存在,或者认为这个班级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好。所以教师这样做会给正在辛苦工作的同班组教师造成困扰和麻烦,不利于同事间的团结。 3.有损幼儿园形象 教师在病假期间,无论是参加家长组织的活动,还是带着孩子参加活动,都有可能让家长认为这个幼儿园的管理存在问题,如教师管理上有漏洞、幼儿园制度上有漏洞、园长管理能力有欠缺、园长与教师的关系有问题。 大家达成共识以后,我们立即召开了H老师班的家长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及大家的认识向全体家长作了解释和说明,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的过程及大家的共识与H老师作了诚恳的交流,让她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此外,经过讨论,我们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明确了作为教师应该坚守的原则和底线,知道了遇到相似问题该如何正确处理。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与每位家长保持健康的、平等的和符合教师形象的关系,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形象,做任何事都要想到是否会对他人和集体产生破坏性影响,尤其是不能对被教育者——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教师能否与部分家长外出活动——一则与家长距离关系案例引发讨论
教师能否与部分家长外出活动——一则与家长距离关系案例引发的讨论-幼教论文
教师能否与部分家长外出活动——一则与家长距离关系案例引发的讨论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吴邵萍 H老师得了急性肾炎在家休息了几个月,暑假前一周,她向园领导表示希望来上班。园领导询问了她身体恢复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同时看了她最新的身体检查报告,发现她有好几项指标仍不正常。考虑到临近期末幼儿园工作量大,而H老师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不能受累,所以园长希望她连着暑假休息,将身体调养好。同时告诉她,市里文件有规定:长期病假后,若要恢复上班需要出示医生证明,若上班一段时间后再请病假,那么前后的病假时间是要加起来连续计算的。园领导建议她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有关病假规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最后H老师决定继续休病假。 可是,就在当个周日晚上,与H老师同班的教师向园领导汇报说,有家长将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和QQ里,H老师带着部分家长、孩子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去公园玩了。而没有去的家长都来询问班级里的老师:这个活动是谁组织的?为什么不通知他们?搞得同班的教师很被动。 听了同班教师的汇报后,我们考虑到H老师正在休病假,所以没有直接去找她。但是我们认为有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此事的是与非,明确教师的思考力和行为力应该符合教师自身形象、幼儿园形象的道理。为此,我们围绕此事件组织教师展开了讨论:这件事的是非标准是什么?它的影响是什么?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有教师认为,如果活动不是H老师发起的,而是家长发起的,H老师只是被邀参加,那应该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意识到持这种想法的教师不在少数,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将此事件剖析透彻。于是,我们将问题具体化,组织大家充分讨论,集中梳理,形成共识。 讨论7:教师能不能参加部分家长发起的活动?为什么?应当怎样做? 1.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等距离关系 教师一般不宜参加部分家长组织的亲子活动。作为教师,应时时事事体现出对于班级中所有孩子的平等性,牢固树立与家长的关系是“等距离”的意识,只有让家长感受到教师与所有家长的关系都是同等的,他们才能感受到教师是平等对待每个孩子的。 日常活动中家长非常关注教师和所有家长的交流是不是相等,如果教师只参加了部分家长发起的活动,那么另一部分家长就会认为教师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有亲疏之分的,觉得自己被忽视和排斥了。所以,他们会问:是谁组织的?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教师为什么和这部分家长去?他们还会猜测:是教师不喜欢我们的孩子吗?是我们的孩子表现不好吗?是我们无权无势吗……从而造成家园关系不和谐,导致他们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不信任感和负面的认识。而参加了活动的那部分家长也会认为:老师与我们关系好,老师喜欢我们的孩子……而更为重要的是,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可能也会有像家长那样的想法,没参加活动的孩子会有失落感,而参加活动的孩子会产生优越感。总之,无论孩子和家长都会认为教师不公平,从而认为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进而质疑甚至否定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 2教师应该尊重全体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如果是家长发起的活动,教师应该和家长达成共识:(1)明确活动的目的。如果是和班级教育活动无关的活动,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家长自己不宜参加。(2)如果活动是从教育孩子的目的出发的,教师应该掌握两个原则:第一,告知全体家长,以尊重所有家长对班级一切教育活动的知情权。第二,尊重家长的选择权,让家长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在全体家长知情并作出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如果仍只有部分家长参加,那教师是可以和部分家长外出活动的。 3教师不宜参加无关教育的家长聚会 原则上,只要孩子在园,他们和教师是师生关系,教师就不宜参加家长组织的各种各样无关教育的聚会。在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后,教师与孩子已经不是在园的那种师生关系了,此时教师和家长可能已经是朋友关系了,教师参加部分学生或家长组织的活动也是可以的。 讨论2:在日常工作中哪些行为有可能造成家长的不公平感?应怎样避免? 围绕此问题,教师们谈到:家长想到的大多是自己的孩子,期望教师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注。正因如此,教师与家长保持等距离关系尤其重要,这正是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体现。教师要时刻想到全体孩子,不仅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要让每位孩子感受到公平,而且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注意等距离地与每位家长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环节: 1.接送环节中与家长交流的公平性 有教师谈到,在每天的接送环节,家长不仅在观察教师如何对待工作,更在观察教师与每位家长的关系,由此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判断和评价。一位教师谈到:在她同学的幼儿园中,曾经有家长反映某班教师和几位当领导的家长的关系密切,每次他们来接送孩子时都一一汇报孩子在园情况,而对于其他家长则不爱搭理。所以,大家认为:在接送孩子环节,教师要关照到每位家长,尽力避免经常性地与一位或几位家长长时间地交流,以免造成其他家长的误会。 2.选举班级家委会成员的公平性和工作职责的公开性 教师常常要与班级家委会成员商量班级工作,但这样无意中可能会造成其他家长的心理不平衡。所以,首先教师要在选举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时做到公平、公开,要动员家长自愿报名,最终由全体家长选举决定。其次教师要将家委会成员名单和照片进行公示,还要让所有家长清楚家委会成员所要承担的工作,理解家委会成员与教师的频繁交流都是为了班级的所有家长和儿童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孩子。同时,教师要定期更换家委会成员,让所有家长都有机会承担此项工作,这也是公平地等距离地对待所有家长的体现。 3.个别幼儿教育的特殊性 等距离一般是指教师要注意关照到所有家长的心理需要和儿童追求公平的需要,

三、在家好好的,在幼儿园就尿床,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吗?

瓜妈说:

前几天有妈妈跟我说,孩子在幼儿园中班,最近尿裤子很频繁。但奇怪的是, 在家的时候都好的,就只在幼儿园尿裤子 。她问我,要不要带娃去看心理医生?

我劝她不着急去医院,先跟孩子和老师分别都聊聊,了解下情况尤其是孩子尿裤子的当下是什么情境,说不定能找到原因解决问题。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事情真的非常巧,刚好这段时间,小助手家儿子也有类似情况。

他儿子中班,最近常在午休时尿床。小助手也是很苦恼, 一个星期共上5天学,他能尿3次

有热心的同学妈妈出主意,让她带娃去看中医。还推荐了个蛮有名的医生,说邻居家小朋友就是在他那里看好尿床毛病的。

于是小助手来跟我请假准备带娃去医院,结果被我拦下了。 (不是因为不能请假哦,原因后面说)

听小助手说,儿子在家可以睡一整夜都不尿床的,就算有尿也能及时醒过来去厕所尿,这说明孩子控制排尿其实是没问题的。但为什么偏偏在学校就不行了?这才是需要追溯的原因,这不是看医生能解决的。

后来小助手回家跟娃、跟老师都 抽丝剥茧一点点地聊,立马就找到问题在哪里了 。跟老师共同合作,几句话就把娃“尿床”的毛病治好了。

我觉得这件事情还蛮有代表性的,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尤其是当孩子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咱们家长预期的时候,千万别“预设立场”地认为是“孩子有问题”。 任何事情都不止有一个面,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一个点,换种角度去思考、去看事情,会看到不同的或是更深层次的一面。

为了方便表达,下文由小助手口述,我来整理的哈:

01

上班时最怕的事儿,就是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

最近儿子不知道咋了,总是在午休的时候尿床。昨天刚尿过,结果今天两点多的时候,老师打电话过来说 又尿了 。因为我忘记多带套换洗的衣服去幼儿园,娃尿湿了现在没有衣服换。

每次尿了床都需要老师给孩子重新换衣服,再把整床被褥和尿湿的衣服一起打包给我。我要当天晚上洗干净、全部烘干,第二天再带去学校,由老师帮忙铺好床。

这么折腾,别说老师了,我自己都很烦。所以每次看到他又打包了被褥,心中就冒起无名火:怎么又尿了?!你都中班了是大孩子了,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吗?总尿床你自己不觉得羞吗?

批评也批评过了,教育也教育过了,就是不管用。每次训娃,他都低头一副我知道错了的样子。但结果呢,还是照尿不误。

见我经常提着被褥回家,有热心的同学妈妈推荐给我一个名中医,专治尿床的。我一想,带娃看中医,势必要吃中药了。那么苦,到时候逼娃吃药,肯定又是一顿鸡飞狗跳,太难了。但老尿床也实在没办法,最后跟娃爸一商量,我们俩还是决定带娃去“看看病”。

幸好被瓜妈拦下了,否则我可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02

听了瓜妈的建议,娃又一次尿床的时候,我没像往常那么责备他,按捺住心中的怒火,打算跟他好好聊聊。这一聊,还真是让我挺汗颜又心酸。

我说, 妈妈小时候也会尿床的。我会梦到自己在厕所尿尿,结果醒了才发现是做梦,全尿到床上了 。

儿子开心地大笑起来,哈哈哈,妈妈,我也做过这样的梦。

我: 是吧?那你跟妈妈说说,你今天在幼儿园尿床是不是也是做梦了?

儿子:不是的妈妈,那时候我已经醒了。但就是憋不住了,就尿床上了。

哈?这个结果还挺让我意外的。 都已经醒了,怎么还能尿床上?直接去厕所不就行了吗?

儿子马上说: 不行的!上厕所一定要经过老师同意才能去的。

我想起平时晚上睡觉,儿子如果有尿,一定要摇醒我说“妈妈,我要解小便”,经过我同意他才会起身去。之前我总是觉得他很烦,解小便自己直接去不就行了,干嘛非要弄醒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这是在幼儿园养成的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我说: 既然要经过老师同意,那你就直接跟老师说就行了,为啥拖着不说,要等到憋不住了呢?

娃小声嘀咕说: 我不敢~

哈?这我就更不理解了。 为什么不敢啊?老师会批评你吗?

娃说: 睡觉前我已经去过一次了,第二次就不敢说了~

儿子在学校有个“喝水大王”的称号,所以尿也比较多。会不会因为去厕所频繁,被老师批评过导致不敢跟老师说了呢?( 事后证明这也是我的误解,老师并没有 )

之前老师给娃写的评语,说他是“小水牛”

这样看来,并不是儿子睡觉的时候控制不好尿床的,而是在醒的情况下,因为不敢跟老师报告,而导致的。

果然,不是孩子“有病”,幸亏没盲目带娃看医生。以前只顾得怪娃,却从没问过他是怎么尿到床上的。我这个当妈的真是很不称职呢,心下很是自责。

好在现在问题找到了,并且 从“尿床”转到了“怎么教娃跟老师沟通”上。

既然孩子不敢报告,那就干脆让他不要报告,有尿直接去厕所不就行了?!我决定再跟老师聊聊,但结果我想得还是太简单了。我把想法跟老师一沟通,立马被委婉驳回了。

02

老师说,现在中班了,很多精力好的娃中午是可以不午睡的。但即使不睡,老师也会要求大家在床上躺着,不要发出声音。

但有的孩子躺不住,就会借口去厕所,起床折腾。老师会看假装去厕所的,就拒绝他。大概,儿子就是因为看到老师拒绝他们去厕所的请求,才变得不敢跟老师说的。

老师说,不建议让孩子不打报告直接去厕所。因为如果这样,相当于破坏了集体规则,那些因不愿意午睡想起来“溜达”一下的孩子会效仿,老师不好管理。

既然不能自己直接去厕所,就只能鼓励娃开口跟老师报告了。首先我自己帮孩子打气,告诉他“人都会有憋不住尿的时候”,这很正常,不是犯错,不用害怕。然后也拜托老师跟儿子好好聊一聊这件事,主要是打消他的顾虑,让他知道即使是第二次尿也没关系,老师一定会让他去的。

这样聊过之后,本以为万事大吉,问题解决了。结果没两天,他又尿床了。

儿子说,老师不在边上,我叫她没听见。

我给老师打电话了解情况。老师说,那天她在午休室旁边的绘本区整理,听到娃的“嗯嗯”声,就赶紧跑过去看,已经来不及,尿出一部分了。

老师也说,儿子现在有尿会发出声音,但都是很小的“嗯嗯”声,不是直接叫老师。如果老师听到还好,听不到,就会又尿床上。

我问他为啥不大声叫老师,他说同学们在睡觉,他不敢大声喊。我想来想去也没辙,不知道该怎么帮孩子了。

最后还是老师有办法。老师跟儿子约定了一个暗号, 有尿的时候,就让他敲敲床头发出敲击声。 这样不用大声喊,老师就能知道他要尿尿了。 (所以遇到问题可以多跟老师请教,她们经验丰富,或许能帮到我们) 。

就这样我跟老师 “里应外合”地帮孩子打消心理顾虑 ,最近他进步不少。

最近一次尿湿,是得到老师允许后,起身去厕所的路上憋不住尿了一点在裤子上。虽然还是尿出了,但我狠狠地表扬了他。鼓励他下次只要再稍微早那么一点点叫老师,就可以了。

我终于不用每天拖着被褥送娃上学了,娃也很开心感觉自己越来越厉害了!

这件事最让我惭愧的部分是, 我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是不是他遇到了什么难题?我该怎么帮助他? 我先入为主地判断“尿床就是他的错,就是他有病,该看医生”,我高高在上地以大人的视角去审判他,批评他。 而孩子越是被指责,就越是什么都不敢说

03

其实养娃过程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

前段时间,儿子班级参观消防站,儿子一直拉着一个女孩子的手,甚至还抱女同学。

女同学妈妈颇有点意见,说孩子回家告诉她,被我儿子拉来拉去,拉死了。

当时我在班级群里看见照片,也以为儿子未经允许乱拉女同学的手,准备回家好好教育教育他。

等到下班时,我情绪缓和了很多。想起瓜妈说的, 不要预设立场,先了解下情况再说。 回家一问,果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他们是午休后去参观的,那女同学忘记穿外套。当天风又大,那个女孩跟我儿子个子都高,排队时站在一起。女孩说她冷,儿子就一直牵着她的手,还抱抱她帮她取暖。儿子跟我说的时候,一脸自豪。

听完心里真给自己捏了一把汗。儿子原本做了件好事儿,如果我还像以前那样“劈头盖脸”就把他教育一顿,那他该多伤心啊。

知道真相后,我跟女孩妈妈解释清楚,女孩妈妈也释然了,还赞儿子是个“有大哥哥风范”。

我们总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可往往发生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预设立场,用大人的思维去判断或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

预设立场就犹如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会加深孩子的“不被信任感”,敏感的孩子还可能因此更加自卑。

经过这两件事情,现在的我时刻提醒自己, 有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一定不要对孩子妄下判断。 这也算是我当妈的路上的又一次升级吧,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越来越合格的妈妈。

瓜妈最后说:

小助手的故事分享完了,所以我建议开头那位妈妈,不要着急带孩子看医生,多跟孩子和老师聊聊,尽量了解事情全貌。

我可能给不出你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因为我不了解孩子的性格、脾气、他在幼儿园具体经历了什么、以及老师的态度如何等等,你孩子的情况也可能跟小助手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但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只要咱们用心去观察、去聆听、去听见孩子真正的声音,真正成为孩子心灵上的依靠,再去引导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感知到妈妈对他的爱和信任,会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好。

最后,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有用,别忘记给我一个 【赞】 【在看】~

四、如何给宝宝戒掉安抚巾(奶嘴,幼儿园,医生,注意

安抚奶嘴在宝贝的成长过程中可能确实帮过你大忙,它能给宝贝带来安全感,能暂时让宝贝安静下来,以使你脱身。可是,如果你的宝贝已经开始学走路了,还离不开安抚奶嘴,那就要想点办法,让他逐渐忘掉这个习惯,因为除了影响牙齿排列等生理因素,宝贝还可能会在心理上越来越依赖这个小小的奶嘴——

1.让宝贝有安全感

在帮助宝贝戒除安抚奶嘴期间,父母需要对宝贝付出更多的关爱,多花时间来满足宝贝的需求,多陪陪他,不让他缺乏安全感。当宝贝做得很好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奖励,及时与他沟通,了解他需要安抚奶嘴的原因,因为宝贝有时会因生活中缺乏安全感才对安抚奶嘴表现出依赖。

2.减少无聊时间

许多宝贝喜欢安抚奶嘴,是因为他们太无聊了。如果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游戏的乐趣,他们可能就想不起来自己还有这样的爱好了。

3.不让小嘴闲着

当宝贝的小嘴闲着想吮奶嘴时,可以让他唱一支“啦啦”歌,或者和妈咪说故事,最简单的方法是让他吻吻你。

4.不能采用恐吓的方法

比如在奶嘴上涂抹一些辣味或有异味的东西,以及用处罚或强制的手段,这些方式只会“欲速不达”,带来负面效果。

5.满足宝贝的其它需求

别让安抚奶嘴成为替你看管孩子的保姆,一到想让他安静时就想起这个救星。如果孩子哭闹或缠着你,想一想其它的解决办法,看看他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拿安抚奶嘴堵住他的嘴。

6.让他拿开奶嘴再说话

宝贝嘴里含着奶嘴时,说话含糊不清,你就不能准确地理解他的意思,时间长了,他可能就习惯于用手去指想要的东西或嘟嘟囔囔说不清楚,这样会影响他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告诉宝贝,他得把奶嘴拿开再说话,这样你才能听清楚。

7.想睡个好觉还有其它方式

依靠安抚奶嘴让宝贝睡个好觉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他已经习惯了中途醒来找奶嘴,就需要你来帮他慢慢放弃这种做法。不过这样一来,或许会有几个晚上你们都睡不好,但只要你付出更多的爱和关怀,或是帮他建立一个新的夜间安睡模式,你和他就会享受一整夜美好的睡眠了。

8.与其它小伙伴比较

告诉宝贝:“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含奶嘴了,含奶嘴是小宝宝才做的事,你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再用了。”

9.转移注意力

如在宝贝哭闹时,多抱抱他,多和他说说话,陪他玩玩,睡前给他讲故事。

10.寻求援助

如果对宝贝讲过多次而宝贝还是不改,可以带他到医生那里,请医生配合。医生一边给宝贝做检查,一边告诉宝贝安抚奶嘴有些什么不好的效果,如会让他变得不好看了;如果宝贝已经上幼儿园,就请老师帮他做做思想工作。

对于宝贝来说,他们使用的许多东西都具有典型的阶段性,安抚奶嘴也是如此,当宝贝逐渐长大,它的阶段性任务完成后,记得让奶嘴功成身退。
在网上看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安抚巾和安抚奶嘴应该差不多吧!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园孩子和医生本子h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幼儿园孩子和医生本子h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mwj202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xmry.cn/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