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孩子踩在一岁孩子身上_三岁孩子踩在一岁孩子身上有事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三岁孩子踩在一岁孩子身上_三岁孩子踩在一岁孩子身上有事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我的孩子才3岁就开始叛逆我不知道如何教育
您好,这边有些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生活愉快!
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长”……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3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二、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不需要讲话。身教远大于言教吗。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前几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看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我们注意到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2、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是的,每天早晨天没亮就匆匆赶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灯最晚的还是孩子(可能还有搓麻将的)。现在的孩子真比农民还苦啊!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别让范进重现!
五、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1、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于是就如笔者在《享受幸福》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2、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具大的。残疾人周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六、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什么最好?特色。现在分数最好,其它人都是失败者。其实,孩子学的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什么价值?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七、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神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驶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现今,由于父母工作上的原因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是越来越少了。作为父母的你们,是否想过你的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父母们注意了,这10种精神食粮孩子最想要!
1.爸爸妈妈的爱
可是,孩子们要的爱,不是家长们取代一切的疼爱,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顺的溺爱,不是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资的“关爱”。孩子们要家长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还要家长给他们完整的爱。
孩子临睡前的一个吻,孩子遇到困难时轻拍他们肩头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时一个温暖的怀抱,孩子回家时的一个问候,还有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的表达。这是我们采访的数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爱的方式。还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一起来爱我?”
建议: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需要家长把爱说出来做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一直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又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爱,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尽量享受完整的爱。
2.请尊重我的个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靓妹都是现在的家长们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家长给自己设计的“包装”就不管了。有些家长总是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有些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在我们的采访中,有80%以上的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行为表示不满。孩子也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建议:给你的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打扮,让你的孩子独立地去从事一些事情,然后说一声:“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实地夸奖自己的孩子。
3.爸爸妈妈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当做笑话对别人讲,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通常不能给予适当而及时的称赞,而对孩子的错误,总是不分场合地过分指责和嘲笑。
建议: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其尊重培养出来的。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尊重他的个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对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4.爸爸妈妈给我当榜样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建议: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好榜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5.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些教育却不能是生硬的。
建议:你所规定的一切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确的。对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对待。
6.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20%的孩子不到15分钟,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内见不着家长。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档的幼儿园也代替不了爸爸妈妈。
建议: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尽情地玩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玩儿的时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应付,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与他在一起。
7.给我一个小伙伴
孩子需要与同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伙伴在一起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可是,没有伙伴成为现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烦恼。
建议:家长们可以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8.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在现在这个时候,这一件礼物就更显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觉得以前父母不爱打扫卫生,不爱锻炼,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近来,家长们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很高兴。
建议:保持你的好习惯。
9.给我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孩子没有出生就开始学习,孩子刚睁开眼睛看世界就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让孩子学着阅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目标也一个个地增多,学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拔苗助长。他们说:“我们要的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建议: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标要求。
10.让我们一起笑起来
“我们的父母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这就是很多孩子觉得影视剧里的父母很出色的一个原因,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
建议:中国的传统使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严肃,这样才有威严,其实,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二、两岁到3岁长了10厘米
两岁到3岁长了10厘米
两岁到3岁长了10厘米,在宝宝出生之后的成长发育阶段,父母都会非常在意宝宝的身体成长状况,因为宝宝的身体是很脆弱的,爸爸妈期望宝宝健康成长,那么两岁到3岁长了10厘米正常吗?
两岁到3岁长了10厘米1
两岁到三岁的孩子,平均会长8厘米。一般来讲2岁的男孩子身高大概是88.5厘米,长到3岁的时候身高大概在96.8厘米左右,也就是一年的时间男孩子大概会长8.3厘米左右。而2岁的女孩子平均身高大概是87.2厘米,等到3岁的时候身高大概会变成95.6厘米,一年时间大概可以增长8.4厘米。
对于2岁至3岁的儿童,一大把多高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数量来衡量,因为儿童身高的决定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和具体的环境因素等,需要具体的个人具体看待。据临床医学抽样调查显示,2-3岁的儿童,身体发育的第一阶段,是人生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每年大约增长8-10厘米。若儿童不够高,可尝试营养均衡多补钙,多锻炼增强体质。
1、2021年2岁宝宝的身高体重
2岁男宝宝平均身高是88.5厘米,女宝宝的平均身高是87.2厘米,男宝宝平均体重是12.54公斤,女宝宝平均体重是11.92公斤。、2岁的宝宝现在动手能力更强了,当宝宝遇到困难求助于妈妈时,可以锻炼宝宝动脑解决难题的.能力。
2、2021年2岁宝宝的发育情况
2岁宝宝能双腿起蹦,而且这个时期的宝宝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会有很多问题问大人。
1、身体运动与控制:能双腿蹦,蹦时可以离开地面
2、探索与操作:能用手捻书页,一页页的翻书
3、语言:宝宝喜欢问问题,例如: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4、社会适应:喜欢跟在比自己年龄大的小朋友后面走着玩
两岁到3岁长了10厘米2
生长的每个阶段都是长高“黄金期”
“身高是一个连续的、不均匀的生长过程,应该说每个时间段对孩子来说都是‘黄金期’。哪个阶段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最终身高。”张知新介绍,从断脐的那刻起到1岁,孩子一般长高25厘米;1岁到两岁,长高10-12厘米。两岁以后到青春期进入生长的平台期,每年长5-7厘米。女孩8岁后,男孩9岁后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女孩每年长7-9厘米,男孩每年长8-10厘米。女孩通常从开始发育到发育结束长25厘米左右,男孩长28厘米左右。
表示,两岁之前以及青春期的生长,不会有太大的变异性。决定我们未来的应该是生长时间最长的时期,就是2岁到青春期开始启动的这段时间。这期间个子越高,未来的身高应该是越高的。
介绍,孩子在母亲的子宫内到出生后6个月里,身高的增长主要受代谢轴影响,与营养供给和摄入密切相关。6个月以后,代谢轴对身高的作用慢慢下降,生长轴的影响逐渐上升。到两岁的时候,代谢轴和生长轴的影响基本持平,两岁之后,代谢轴对孩子的影响就比较小了,身高主要受生长轴影响。
“孩子两岁的身高跟成年身高的相关性占到80%。”张知新解释,就像跑马拉松一样,最开始大家都在一起,分不出伯仲,但是到第二个10公里、第三个10公里时,冠军通常是在前面的。也就是说到两岁时,家里遗传高的还是矮的基因,就显现出来了。
身高受多种外部因素影响
想要让孩子在健康的情况下尽可能长高,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适量的运动,充足的深睡眠,合理的饮食和快乐的心情是关键
1、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高增长。运动可以激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弹跳类运动对足跟刺激会加速生长,跑步、打球、跳绳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适度拉伸锻炼腰背肌,改善体态,孩子会从视觉上增高。比如同样的身高,舞蹈演员、运动员、军人看起来会比其他人高。但是使用器械进行过度拉伸是不科学的,反自然的东西不要轻易尝试。有的家长给孩子做头颈部拉伸,把正常的脊柱曲度拉直,虽然孩子变高了一点,一旦以后头上落东西,力量直接“砸在”脊柱上,脊柱没有生理弯曲减缓冲击,很容易造成伤害。
2、充足的深睡眠有助于身高增长。负责身高增长的最主要激素生长激素是晚上分泌的,白天处于很低的水平。生长激素必须是深睡眠才会分泌,睡眠剥夺和浅睡眠都使生长激素少分泌或不分泌。生长激素晚上10点开始进入分泌高峰,12点达到峰值,凌晨两点、3点、4点还会有一些小的高峰。因此,孩子不要熬夜,最好10点进入深睡眠,睡觉前尽可能不吃东西、不憋尿,关灯睡觉。
3、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身高增长。很多家长把饮食看得过于重要,认为要吃好才能长高。实则不然,符合孩子摄食愿望的饮食是最有利的。
不要因为专家说某种食物有营养,就一定逼着孩子吃;不要跟邻居家的孩子比吃得多少,一定是按需索食。孩子挑食,可能是消化道、肠道菌群及身体酶无法吸收代谢利用这些物质,即食物不耐受。另外,不同的个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也不一样。只要孩子的精神状态好,身体也健康,身高在每个阶段都是正常的增长速率,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正确合理的饮食。
两岁到3岁长了10厘米3
2~3岁孩子生长发育特点,妈妈养育要科学,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孩子外观和生长
两岁以后孩子的头围增长极其缓慢,腿部会被慢慢的拉长。
身体脂肪的比例开始平稳地下降,一岁时胖乎乎的孩子身材变得更加的匀称。加上孩子运动量变大,之前挺腹塌腰的样子会慢慢的得到改善,孩子到了两岁以后,身材会变得比较修长。
2~3岁的孩子身高增长10厘米,体重增加4斤左右。
【建议】
孩子吃得太胖,不是一件好事,两岁之后平衡孩子的饮食,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防止孩子在幼儿期肥胖。
大动作发育
袁弘的儿子骑滑板车能够劈叉双手放开,其实就是因为孩子在两岁之后,大动作的发育会变得更加的协调。
孩子这时候就像一个过冬鹅,每天跑跑跳跳踢东西攀爬,精力异常的旺盛。
这时候孩子在做各种运动的时候经常不会循规蹈矩,比如滑滑板的时候会劈叉,把两个手放下来,走路的时候喜欢倒着走,喜欢踩一些平衡木。
【建议】
每天带孩子户外运动一个小时,可以跟孩子跑步,踢球,滑滑板或者骑自行车,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还可以刺激孩子的骨骼生长,有利于孩子长高。
妈妈要注意孩子2~3岁的时候,自控能力和判断力要落后于动作发育,就像四坨在滑板车上劈叉不扶着扶手滑滑板,其实也属于相对危险的动作,家长一定要盯着孩子。建议要避免孩子做这类危险的动作。
三、宝宝三岁的时候能够学会的运动技能有哪些
宝宝三岁的时候能够学会的运动技能有哪些
三岁的宝宝,并不是懵懵懂懂的什么都不懂,这个年龄又是孩子们运动发育最快速的阶段。所以爸爸妈妈可以适当教会孩子一些运动技能,那么宝宝三岁的时候能够学会的运动技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宝宝三岁的时候能够学会的运动技能有哪些
1、骑儿童车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经常能够见到的儿童车是这样的:比成人自行车整体缩小了数倍,车子后轮的两侧各有一个轮子,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车子的平衡,让宝宝在练习骑自行车的时候不至于摔倒。
3岁的孩子其实完全能够做到踩着脚踏板让小车前行,或许有一部分的运动神经不是那么发达的孩子还需要其他人在后面推动。一辆儿童车能够给宝宝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让宝宝有非常多的新奇体会。
同时爸爸妈妈要注意,在教孩子骑自行车的时候要确保自行车的位置高度是合适的、让他穿着合适的鞋骑车。这些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是非常重要的,各位家长一定要做到。
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指导孩子把脚放在踏板上,使用腿部的力量蹬脚踏板,等到熟练的时候,宝宝就会习惯性地做蹬踏板的规律性动作,并能自己做。
2、蹦蹦跳
3岁的宝宝已经能够两只脚在同一时间跳离地面了,赶快让你的宝宝来试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吧?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最好是指导你的孩子让他们模仿你的动作跳来跳去。“兔子蹦蹦跳”是个很合适训练孩子跳跃能力的游戏。
3、与球有关的活动
放置一个大皮球在地上,可以和孩子玩个游戏,让孩子把皮球踢到远方去。孩子其实是能够用脚给球作用力并在踢球的时候保持身体平衡的。 除了踢球之外,也可以轻轻地把球抛给孩子,虽然孩子还不能每次都接住,可是宝宝已经在尝试抓住它了。
4、走楼梯
对于3岁的宝宝来说,上楼梯会慢慢变得更加熟练的,试着让孩子自己走上楼梯,聪明的3岁宝宝通过观察已经能够学会交替左右脚去爬楼梯啦!
5、一只脚站五秒钟
平衡是壮大运动技能发展的一部分。3岁的宝宝现在已经拥有了很强大的平衡力,平时可以让宝宝一只脚站立,看看宝宝是不是能保持5秒钟或者更长的时间,然后可以开始尝试用另一只脚站立。这种平衡性训练和一些小游戏一起做的话,会让宝宝觉得更加开心。
6、向前和向后走
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轻松地应对走路这项技能了,他能够自由控制走路的速度、能够向前走或者是后退,精力旺盛的宝宝走着走着还会跑起来,充满活力、蹦蹦跳跳的宝贝确实是很让人感到开心啊。
宝宝三岁的时候要掌握哪些生活技能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1、1岁了,到了自己拿杯子喝水的时候、就不要时时叼着奶嘴。
2、14个月了,你学会了自己走路,就不要每次都让妈妈抱。
3、15个月了,你已经尝试用勺子自己吃饭,也尝试着帮妈妈准备碗筷、收拾餐具。
4、1岁半了,你喜欢自己洗手、洗脸,洗手这种好习惯在饭前便后更要坚持。
5、快2岁了,你要学会自我控制,自己找小马桶、拉臭臭、妈妈总说不要随地大小便,等你大了更要做到自己冲马桶、擦屁股,争取3岁前摆脱纸尿裤。
6、2岁了,你要学会自己穿有松紧带的裤子、裙子,妈妈给你准备了粘贴式鞋子,你可以自己脱下来。
7、2岁了,你要学着自己刷牙,你还是小婴儿时妈妈都是用指套牙刷给你轻拭牙床或牙表面,现在大了,你要学会漱口;2岁以后妈妈也会叫你基本的“巴氏”操作法,爱护小牙真的很重要!
8、3岁时,你学会了自己叠衣服和分类整理玩具,因为妈妈一直在说“玩具从哪拿的,要放回哪去!”
9、3岁时,无论在哪里看到杂物,你都知道要放进垃圾桶里。
培养合理的作息规律
10、不管你多大,妈妈都希望你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进餐、定期洗澡。小时候有规律,长大后才能有好身体!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11、吃饭前,要停止运动、妈妈会将所有的’零食收起来!
12、吃饭时,这“七个不”要熟记:不偏食、不挑食、不快食、不暴食、不玩食、不走食、不贪食。
13、吃饭时,细细嚼慢慢咽、用餐的时候妈妈会收起玩具、关掉电视,而你也要尽量不说话、不发出声音。
14、吃饭后,妈妈再陪你一起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信你也很快能做到不剩菜剩饭、爱惜每一粒粮食。
15、不管你多大,妈妈一定会控制你吃过甜、过油、烧烤、碳酸等垃圾食品。
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
16、6个月起,你喜欢到处乱摸东西,这时你一定要学会远离火、电、尖锐的物品(开水壶、电老虎、锋利的剪刀、易碎的玻璃、尖锐的棱角等),你若不明白其中的危害,妈妈可以亲自演示给你看。
17、快1岁了,你必须适应坐汽车安全座椅,妈妈不会对此妥协。
18、2岁了,你喜欢到处走来走去,但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家人那般真心呵护你,所以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19、3岁前,正是爱蹦爱跳的时候,人多的地方一定要紧紧地拉住妈妈的手,不要随便离开!
要有恰当的情绪表达
20、生气时,你可以发泄,妈妈允许你扔枕头、砸发泄球,但不要伤害别人更不要伤害自己。不能打自己的头、不咬爸爸的手臂、更不能随便骂人和打架。
明白友善的接人待物
21、遇到熟人时,要主动打招呼、学会礼貌用语:“叔叔、阿姨、谢谢、您好、再见!”因为嘴甜的孩子才最招人喜欢。
22、公众场所内,要排队、妈妈总给你讲的小熊绘本《排好队,一个挨着一个》,是不是很有道理?
23、一起玩玩具时,懂得礼让,先照顾小弟弟、小妹妹,因为大家都喜欢合群的小朋友。
24、不管你多大,都要学会“孔融让梨”,你要懂得分享、不吃独食。
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25、看电视时,要有节制,不近距离玩手机、ipad,妈妈规定你即使到了2岁,每次也不要超过20分钟。
26、逛超市时,要有定力,我们规定好——每次最多只能买一种玩具。
27、在户外时,爱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小猫、小狗”是我们的好朋友、“小花、小草”也不能随便摘取。
28、不管你多大,做了错事,要勇敢承认,如果不小心弄折了画笔,只要你大声承认,妈妈一定会原谅你。
四、2-3岁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
我们讲了对0到1岁,也就是处于婴儿时期的宝宝该如何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
婴儿时期是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需要担心会被宠坏。这时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最好的玩具,这阶段父母可以做一些促进父母和宝宝良性沟通和加深感情的活动:比如反复模仿宝宝发出的声音,做触觉游戏,还要经常和宝宝说话并开始情感启蒙。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正确处理这时期宝宝的分离焦虑,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物品或者用频繁的短暂分离来让孩子逐渐适应。再一个就是要高高兴兴地离开,不要让孩子担心父母会随时消失。
说完0到1岁的宝宝该如何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对2-3岁的孩子,家长该怎么运用情感引导式教育。
2到3岁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精力爆棚,他们不仅在探索着世界,还在迅速掌握新词语新句子,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小脾气。而且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沉浸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
中国有句俗话说“两岁的孩子是猫狗都嫌弃的年龄。”所以在这一阶段,被孩子折腾到快要崩溃的父母很容易一时冲动用打屁股或者体罚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而2-3岁,又是孩子具有极大可塑性和脆弱性的阶段,暴力的方式不但起不到实质的作用,还会带来一连串的潜在恶果。
打孩子
打孩子会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影响孩子将来在校表现。有研究表明,打孩子会降低孩子的智商,而平静和安定的状态是最利于大脑学习的。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愤怒或者害怕,这样孩子就会提心吊胆,学习也就戛然而止。而且经常生活在对暴力的恐惧中的孩子会处于半惊慌的状态,学习上也自然难以提高。
打孩子就是唆使孩子使用暴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打了才听话,那么你所给孩子的传达的理念就是:用拳头说话。经常打孩子的父母可能会亲手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暴力犯罪分子。
很多父母觉得这样说过于严重了,只不过是打两下屁股,就能导致孩子长大后违法犯罪?哈佛大学犯罪学家谢尔顿对正常孩子和犯罪少年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某些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在日后做出反社会的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的苗头早在孩子三岁时,也就是还接触不到家庭以外的不良影响之前就有所体现。
暴力其实是为家长提供了发泄失望和愤怒的渠道,而不是因为父母觉得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都知道,伤害动物叫虐待,伤害成年人叫殴打,为什么伤害孩子却叫做管教呢?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企图用暴力解决孩子的问题。
暂停活动法
除了打孩子,很多家长还喜欢用的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叫暂停活动法,暂停活动法就是指当孩子出现不可接受的行为时,父母就把孩子强行从有趣的活动和注意力中带出来。比如,一个刚两岁的宝宝把饼干扔在地上,然后用脚去踩,这时候妈妈很生气,就把他抱到角落里罚站,还有的父母会在角落里准备一个小凳子,孩子每次一犯错,就要被抱过去强行坐在那,只有坐够5分钟才能起来。
这种方法备受父母青睐,甚至有些所谓的育儿专家也特别推崇这种方法,但在作者看来,这种方法同样没有效果,反而影响亲子关系。
那些喜欢用暂停活动法来处罚2到3岁孩子的家长,通常是缺乏儿童发育方面的知识,因此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之所以会发起脾气来大吵大闹,是因为他们身体内的压力荷尔蒙正在喷涌,这时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几乎为零。此时,他们比平时更需要父母而不是惩罚。
像上面我们说到两岁的孩子把饼干扔到地上去踩的例子,其实这个孩子不是故意在搞破坏,而是他不知道把饼干放在地上踩碎会带来什么后果,他只是喜欢听这时脚下发出的声音而已。如果这时妈妈把她抱到角落里,反复问他:“你还闹不闹了?”孩子肯定会哭着摇摇头。妈妈则会以为这样能让孩子很快意识到错误,但其实,在被暂停活动所引起的情绪压力下,孩子很难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和要求,他甚至还不知道不闹是什么意思。
所以说,年幼的孩子还不理解暂停活动的意义,幼儿暂时停止了错误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明白了为什么受惩罚,他们只是因为害怕失去了父母的爱而已。
谈心
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作者建议父母放弃暂停活动法而是采用谈心的方法。这种谈心的方法是温柔且不带惩罚意味的。它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渐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为他提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来看看谈心策略的步骤:
首先让自己和孩子的视线在同一水平线上,和孩子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还可给孩子一些提醒,问他自己做的事是对还是错。
如果孩子还是没冷静下来或者仍不停止错误行为的话,那就把他带到一个“安静区”或者“思考区”,这里和暂停活动法不一样的关键一点是,不是把孩子一个人扔在那,而是要和他一起坐下,给他帮助和关爱。
这时候时间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平静下来。一般来说一个获得理解的孩子是不太可能一直焦虑下去的。等孩子平静下来后,父母要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不对或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孩子理解有困难,就重复几次。孩子理解后,问问他:“下一次你要怎样做呢?”,如果孩子说不出来,父母要告诉他。
讲到这,父母可能会觉得很苦恼,打和暂停活动法都不起作用,那孩子发脾气时该怎么办?父母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自然的本能想要执着于实现全部的愿望,但他们的沟通能力又跟不上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所以当孩子没有获得充分自主权的时候,就会很生气,但又不会表达不满。所以说,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的发育现象。
孩子耍脾气
孩子耍脾气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表达不满,一种是为了寻求关注。
无论是为了表达不满还是为了寻求关注而发脾气,最让家长头疼的其实还是孩子在公众场合发脾气的时候,因为没有比当着所有人的面和孩子争执不下更丢人的了。比如和孩子去超市,孩子因为不让他吃还没有付款的东西而在地上打滚,这时候父母不仅感到愤怒还有尴尬。
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发脾气该怎么办呢?这里有一个好方法:把孩子抱到一边,蹲下来和他的视线持平,轻轻地解释你所看到的现象:“我知道你因为妈妈不让你打开吃的东西而生气。”这时候要记住,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管教孩子,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到羞耻、难堪和愤怒,只会引发他更强烈的抵触情绪。说出原因后,继续问他:“我能帮你做什么吗?”如果孩子说不出来什么,你可以说出你希望他怎么做,总之要充分体谅孩子的心情。
除此之外,还有个对付耍脾气的孩子的小妙招,那就是用毛绒玩具或者手偶来赢得孩子的合作。因为2到3岁的孩子的想象力正在蓬勃发展,相对于父母的命令和指挥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心爱的毛绒玩具所发出的指令,所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比如你的孩子有一只特别喜爱的玩具熊,当孩子不愿意乖乖上床睡觉的时候,你就可以把玩具熊挡在你的脸前,用玩具熊的口气说:“让我看看是哪个小宝宝还不睡觉,我可不喜欢不按时睡觉的宝宝呢。”听到玩具熊这么“说”,孩子通常会开怀大笑,然后乖乖躺在床上。
总结一下:
对2到3岁的孩子,打孩子是最不明智的教育方式,这不仅会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还会教唆孩子使用暴力。家长常用的暂停活动法也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2到3岁的孩子还不理解暂停活动法的意义,父母应该以谈心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既然孩子打不得,暂停活动法又不适合,那孩子发脾气该怎么办?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发脾气是正常的发育现象。其次孩子在发脾气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发脾气时,一定不要当众管教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到羞耻和愤怒。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带到一边,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尊重自己的感受的,然后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充分体谅孩子的情绪。
明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对4到7岁的孩子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式引导。我们明天见!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岁孩子踩在一岁孩子身上_三岁孩子踩在一岁孩子身上有事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三岁孩子踩在一岁孩子身上_三岁孩子踩在一岁孩子身上有事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xmry.cn/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