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传统文化与孩子教育_传统文化与孩子教育论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所谓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二、家长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孩子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
教育应至少包含道德和知识,这是两个大目标,其中道德是根本,知识只是为道德服务的手段,如果没有道德做底线,知识是很危险的,一个生物学得非常好的人,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可能会为恐怖组织制造生化武器。所以德才是教育之本。在古代,无论学什么经典均以德为本,如论语是必学的课程,不是论语包含多少知识,而是论语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提升我们的品德。现在人不搞这些,认为这是迂腐,结果怎么样,诚信道德的缺失使整个社会都在智斗,生活的很辛苦。这就是人心不古。
-
所以教育要从小开始,读书前应当让孩子先学习品德,礼貌,会读书了多让他们看看圣贤书,天天与圣贤亲近,开启人生大智慧,慢慢的让他们知晓提高自己的修养品德才是他们一生需要努力的。
三、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也是作为人的个体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体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水平;不仅如此,未来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学校教育担负着人才的培养,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一、学校教育的主旨
邓小平同志在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还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其实从孔子的“培养君子感化小人”到斯宾塞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培养从心理生理都健康发展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教育也无外乎如此。
二、当代学校教育的缺失
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尽管培养目标提出得很到位,但是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一直没有改变–高考指挥棒一直在指挥着整个教育系统的教育行为,于是学习成绩成了教师和学生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变的评价机制怎么能实现变化的教育目标呢?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必定导致其它教育内容的缺失,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的兴趣,成为了只会考试和拿高分的机器,人格的塑造、独立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被远远的抛诸脑后。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最终的实现。
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重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绝大多数学生接受正规、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在于学校开设的语文、历史课,其内容也局限在古诗或者朝代简史,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学校并没有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虽然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但是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以较大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因为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几千年来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视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人的行为和人格的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该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四、学校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忽略
四、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纲要力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让我认识到,“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启蒙老师。我们得向启蒙老师致敬,向精神不死“国学之教父”南怀瑾老师致敬。南怀瑾老师的国学精神,像明灯一样依然点亮我们的“中国心”。所以我们希望国学经典真正的进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嘴上的国学,而是行动中的“中国心”。
作为一位小学的语文老师,就是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热爱经典国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暑假破土发芽,生生不息的成长。
暑假每天要通过父母和孩子的自觉行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诵读的时间,让朗朗的诵读声,蔚然成风。暑假不仅是让孩子《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再熟读成诵。更主要的是在孩子说话和行动有没有展现,特别是与孝教父母、勤于学业和出门礼仪等中华优秀美德的展现方面。孩子们的一点点的努力,通过融入到经典诵读而书香弥家。
《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每个孩子要启蒙、要学习、要背诵,最重要的要践行,而且不会随暑热过去而消散。老师要和每个孩子的父母沟通,让《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中华优秀美德的展现和教育对孩子来说,就像每天的穿衣、吃饭用度一样。希望国学的经典真正的进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嘴上的国学,而是行动中的中国心。它的目的是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的价值观找到一个源头。孩子对这种国学的关注,它是跟时代的需要相结合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它对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中国教育缺少的两个基本内容
《生命禅院》雪峰
一. 缺乏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
教育首务,不是灌输科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不是教育如何成为百万富翁、文艺明星、政治枭雄、专家学者;不是教育日后如何叱咤风云、驰骋沙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明事理、懂礼貌、有骨气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普通创造者,一个能孝敬父母、关心邻里社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心智健全的常人。
水清则影现,本立而道生,惟有先把做人的基础打牢,先下决心做好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感的普通劳动者,才有希望日后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民族的希望之星。如果不懂做人之道,那么,知识越多、智慧越高,越会容易成为社会的伤害者、祸患的制造者、大自然的破坏者、生命的摧残者。
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组一所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夕学校的场景图片,那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死寂景象,满地垃圾似一个个魑魅拥挤不堪,教学大楼象一个欲吞噬生命的魔鬼在虎视耽耽,看不到生机、见不到活力,似乎地球生命被外星人劫掠一空,又好象人类凌空遭受了一次绝灭。
这魔鬼从何而来?这魔鬼来自教育,本应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前程似锦的学子们为何在离校前夜对栽培自己四年的母校恩将仇报,把污秽甩到母校身上?能怪这些学子吗?误人子弟,空耗宝贵的青春岁月,大学不给学生教导如何做人的道理,最终自食其果,这难道不是教育失败的绝妙例证吗?
从孙志刚案我们知道,孙志刚这个年轻生命的被摧残,根子还是在于教育的失败,那些狠下毒手的打人者,实际上都是社会低层挣扎求生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为什么不同病相怜,却要同室操戈?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做人。
那些因贪污腐败而落马的贪官,那些因暴富而被人残杀的富翁,那些因剽窃他人成果而遭人嘲笑的学者,那些被权钱色迷了心窍而锒铛入狱的知识分子,那些虐待父母、那些强占土地、那些污染江河大地、那些残杀珍奇动物、那些欺压穷人、那些。。。。。。。。。。。。。。。统统是因为缺少了关于如何做人的常识,而犯下了追悔莫及,难以挽救的错误。
故,教育应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当作首务。
二. 没有关于上帝知识的教育
一谈到上帝,我们总认为这是西方的舶来品;一谈到上帝,我们总认为这是宗教家虚无缥缈的凭空捏造;一谈到上帝,我们总认为这是封建迷信;一谈到上帝,我们总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盲目信仰。其实,大错特错,有关上帝的知识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知识,是人类如何有效地在地球上生存的知识,没有关于上帝的知识,人类就没有方向,人类就没有希望,人类就没有前途,每一个人就无法建立正确的宇宙观、生命观、人生观,就无法确立真正的信仰。
关于上帝的知识,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宽阔的内容,整个生命禅院的主旨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对此,希望教育界的志士们能够冷静地思考,看上帝的知识是不是我们目前急需的教育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文化与孩子教育_传统文化与孩子教育论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传统文化与孩子教育_传统文化与孩子教育论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xmry.cn/1867.html